美本身是一個力量
【作者:洪蘭】
美就好像修養一樣,它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補習班急就補不出來的……
去信義鄉山地服務時,有位原住民的校長帶我去看他們傳統的聚會場所,一座石板為地、茅草覆頂、原木支撐著的房子,我看到樑與柱不是用釘子相接而是以長長的藤兩頭交互纏繞,花紋對稱,很是好看,但是另一頭的樑卻不是如此,雖然也是用藤相纏,花樣卻不對稱。校長嘆著氣說:「一邊是師傅做的,另一邊是徒弟做的,這種傳統的綁樑方式已經要失傳了,現代的年輕人不肯下功夫去學,他們覺得綁住不會鬆開就好了,何必花時間去求美觀。」我聽了很難過,這正是台灣社會的寫照,任何事都是馬馬虎虎,將將就就,能用就好,不去求美。在過去,我們可以說,飯都吃不飽,哪裡管得了這麼多,但是現在台灣富足了,「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衣食無缺之後美學的修養仍然非常缺乏。
美應該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相信大家都對歐洲的教堂印象深刻,中古世紀的人民生活也是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蓋出非常美的教堂,因為他們的美已與宗教結合,美本身是一個力量,使人會盡力去求盡善盡美,這個力量再與宗教結合起來就造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屹立在歐洲各個鄉鎮歷經百年風霜的教堂。我曾在維也納附近看過一所五百年的小教堂,據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曾駐節於此,它樸實但精緻,每一塊石頭都精心磨過,每一扇窗都雕了花紋,它沒有炫麗的裝飾,但走進去,會感到村民的誠心,他們將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能力奉獻了出來。去過了歐洲以後,我了解為什麼「真、善、美」是連在一起,因為美並不存在物質上,它是集真、善的大成,美的東西一定是真,一定是善。所以古人才會說,「誠於中,形於外」,如果裡面是真、善,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美。難怪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美,因為一個美的東西是可以使人感動的。
看看別人,回想自己,不由人不憂心。我們教育一向不注重美學,尤其居廟堂者常把美跟畫畫、唱歌、跳舞畫上等號,我覺得這值得商榷,因為美就好像修養一樣,它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補習班急就補不出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美學的部分很少,即便如此,美勞課還常被借去補課,日常生活中又沒有機會讓學生去觀摩領略美的東西,在他們品格成長的時期,我們給他們的是枯燥的讀書再讀書,最糟的是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低俗的歪風,以為嘉年華的吵吵鬧鬧就是藝術文化,政府似乎只重視表面的喧嘩,不深耕蘊含在生活中的實在之美。從最近發生的九份翻車事件到阿里山火車出軌事件都可以看到這種風氣,主事者不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也就不會去求盡善盡美,一切便宜行,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敬業了。有一句廣告詞「認真的女人最美」,因為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人格的完美,只是現在連這個基本的做人要求都逐漸在消失,怎不叫人憂心呢?美學看似吃飽了有錢有閒的消遣,但那只是表面,其實它是文化的動力,國家興亡的指標!
【2004-10-25/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打破標準答案
【洪蘭】
回台灣教書轉眼十三年了,這十三年中,雖然外面的大環境愈來愈開放,但是學生的視野還是沒有打開、仍然缺少自己的主見。如果問問題,學生一律是以課本上的答案為答案,不會添加自己的意思;如果繼續追問:「你自己怎麼想?」答案也是千篇一律:「跟課本一樣。」這現象使我憂心,這種教育不是培養領袖的教育,它是培養應聲蟲、盲從的教育。
有一次我和東元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周文德先生一起吃飯,他告訴我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念書時,有一次老師課堂發問,因為他先預習了才去上課,知道答案,於是就舉手回答。老師聽了沒有反應,只是繼續問:「你怎麼知道的?」他很得意的說:「書上說的。」他以為老師會稱讚他很用功、有預習,想不到老師說:「你作弊(You cheat)!」他大吃一驚。「cheat」這個字很嚴重,如果在西部拓荒時代,憑著這句話就可以到外面去決鬥,因為這是對人格的侮辱!他非常不解地坐下,看著老師把學生一個個叫起來問,才發現老師要的是你怎麼想︱基於書上給的資料,你自己怎麼認為。他說在這整堂課裡,他看到的是外國學生對著同樣的數據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他才了解老師為什麼說「作弊」這個字︱把別人的意見當作自己的,不就是剽竊、欺騙嗎?
有創見的人不能被取代
那堂課對他是個震撼教育。過去在台灣念書的方式不適用了,過去對上司唯唯諾諾的態度也不適用了,商業社會要的是創見、新意,就如老師說的:「如果你什麼都聽我的、照我的話做,我為什麼要花大錢請MBA?我請個工讀生去執行就可以了。」在現今的社會裡,最可貴的是腦力、是獨特的見解,而不是貫徹老闆指令的人,因為有創見的人不能被取代,而執行者比比皆是。周先生說那堂課使他脫胎換骨,了解到一個人若沒有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聽了很感動,人之所以可貴就是在於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不同的看法,這個自己的見解其實是自尊的來源。
今年(指二○○五年)二月號的《科學人》有一篇檢討美國加州十五年來大力推動學生自尊運動的成果,結果發現花了很多錢,一點效果都沒有。人為的提高學生自尊(空洞的讚美、降低考試難度等)並無法使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也不能防止行為偏差,更對毒品氾濫、未婚懷孕無效,反而犧牲掉以後學業的表現。空洞的讚美是虛偽,我們都不喜歡虛偽的人,孩子尤其知道你是不是真心,當每個人都得甲時,甲就沒有意義了。
培養孩子的見解在考試掛帥的升學主義下很困難,標準答案尤其是創意的劊子手,但是這是一條必須走的路,就算披荊斬棘也必須要做!如果不打破標準答案的心態,台灣在創意上不可能提升,國家會沒有前途。
…本文摘自《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
老師也該被教育
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怎麼回報你,或許我們不要動不動就以為孩子壞,社會上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壞孩子了……
【作者:洪蘭】
看到新聞報導,高雄縣有個學生在大學指考時,因監考老師不知道什麼叫妥瑞氏症(Tourett's syndrome),把這種病的典型行為如抓耳撓腮、眨眼、聳肩、重複出聲,當作考試作弊,「意圖窺視他人答案,違反試場秩序」,給他化學零分。因為這學生平日成績很好,學校覺得意外,經複查才知道是因身體不斷扭動、嘴巴出聲的關係,經申訴後,大考中心特別「開恩」,只扣五分,報上的標題是〈委員「愛護」 只扣五分〉,我看了卻覺得連五分都不該扣,因為這種病症是自己無法控制的,說他「違反考場秩序」硬扣五分並沒有道理。
這件事背後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老師不知道妥瑞氏症是什麼?這個一百年前就已知的先天性的毛病,孩子不能自我控制行為,我們師資培育的體系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沒有把腦與學習的關係教予老師?家長不知道,還情有可原,因為生活因素,可能無法接觸到許多新知,但老師是站在知識第一線的人,應該要知道,台灣不是有教師每年要進修多少時數以更新知識的規定嗎?那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會不知道這在1885年就已知的學習上的疾病呢?我們是否應該檢討師資培訓和教師進修的課程,是否跟得上時代?
一個人的行為如果不符合常理,就要追究背後的原因。曾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女生每天被罰站,因為她的眼睛總是飄向窗外,連被老師叫起來,眼睛都看窗外,老師非常生氣,每天罰她站,後來才知道她大腦的動眼神經長了一個瘤,這個瘤使得她的眼睛都往同一個方向飄。開完刀把瘤割掉後,她的眼睛就不再朝同一個方向移動了,但是這孩子已經被冤枉罰站了二個月。這種例子可能相當多。當一個孩子因自己不可控制的行為而被貼上「壞」、「懶」、「笨」、「講不聽」的標籤時,內心是痛苦的,也是無奈的。最早發現閱讀障礙有基因上的關係,是醫生發現帶孩子來看病的父母自己也不會填病歷表格,追究下去才知道這個原以為是懶、笨的失讀症,可能和染色體2、3、6、15、18有關係。
當一個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好時,父母先不要動怒,先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如此?如果是,你知道是你的關係,就不要打罵他、奚落他。當然最重要的是,教育老師有這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能夠幫助父母找出孩子學習緩慢、行為不正常的原因。
報上這則新聞讓我難過許久,妥瑞氏症的症狀通常在進小學後開始出現,算一算,這個學生竟背了十年黑鍋,真是難為他了。我們都知道你怎麼看待自己,自己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怎麼回報你,或許我們不要動不動就以為孩子壞,社會上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壞孩子了。
【2006-08-05/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留言列表